冰点 发表于 2017-1-2 23:38

为什么你懂那么多道理,却教不好孩子?

如果把管教当做是父母对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,在做父母的本质上,就注定要失败了。

  最近在热播的电视剧《小别离》中,在围绕孩子出国话题的同时,也暴露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缺陷,即父母对孩子苦口婆心的“说教”,却难以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的问题。

  童文洁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白领,在面对女儿的教育问题上,也走了不少弯路。而她最失败的地方,就在于她动不动就对女儿讲道理:分数考差了讲道理,狗狗走失了讲道理,女儿追星、写小说也讲道理……

  可她所谓的讲道理,却并未让女儿心领神会,反而让她产生了逆反心理,女儿的心也离自己越来越远。一味地说教,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。

  思想家卢梭说过,最无益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:讲道理、发脾气、刻意感动。而“讲道理”,也是当下很多家长所推崇的,但效果却又是最不明显的一种方式。

 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家长,他们总喜欢对孩子讲道理。讲完后,一旦发现孩子有逆反心理,脾气上来了就把孩子打骂一顿。待气消了后又深情地对孩子说“孩子,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”,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神逻辑和行为找遮羞布。这其实是家长更深层次的不讲理。

 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西方先哲们的观点: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,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。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,首先取决于情绪,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,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——成年人尚且如此,何况孩子。如何正确地讲道理?

  作家杨红樱曾写过一系列关于孩子的文学作品。而她的作品特色就在于,她擅长将道理融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,让孩子们通过故事明白做人的道理。

  回到《小别离》剧中,当女儿朵朵的狗狗走丢后,童文洁仍是按照惯常的“讲道理”的方式,试图让女儿释怀。可她的苦口婆心没有说服女儿,反而让女儿觉得妈妈并不理解她。而爸爸方圆却以另一种方式,让女儿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一事实。

  方圆通过带女儿去一个她小时候常玩的地方,跟她讲起这个地方十几年来的变化。女儿听着似懂非懂,最后方圆说,“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变来变去的”,这时朵朵明白了父亲话中的意味,但她想起丢了的狗还是忍不住哭了。方圆帮女儿擦完眼泪说道,“爸爸知道你舍不得弗兰克。”

  接着他讲起童文洁18岁那年失去双亲的故事,用真实的故事,触动女儿的心弦。让她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面对失去的时候,原来没有什么过不去。

  最后,方圆说起弗兰克:“弗兰克有可能跑跑跑……你看这儿这么多房子,它有可能就住到谁家了,有新的小主人,以前跟咱家它吃狗粮,现在可能直接上桌吃炖肉了。”听到这话,朵朵破涕为笑,内心得到了释怀,并且回家主动和妈妈道了歉。

  “道理”能不能讲通,你的方式很重要。你先要肯定和理解孩子的感受,再采用类似的经历和故事来安慰或勉励,引导孩子站在乐观的角度看待事情。
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身教重于言传

  如果要孩子懂道理,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。做得有道理,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。

  徐静蕾曾提起父亲对她小时候的教育。

  一次,她的父亲下班回家检查女儿的作业,发现她没有完成,便罚她重写两遍。可是这种惩罚的办法并未起多大作用。因为徐静蕾总能想出“绝招”来对付爸爸。比如,把前几天写的字拿出来骗爸爸说是刚写的。

  当父亲发现了她的“伎俩”后,他意识到,仅凭严厉和粗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。于是,父亲当着女儿的面,一张又一张地画制写大字用的米字格。

  徐静蕾表示不解。父亲说:“咱家的经济条件不富裕,没有那么多钱去买米字格纸。再说,你练字爸爸陪你画米字格不是很开心吗?”

  这使徐静蕾感到愧疚,她想道,如果再不认真练习,就太对不起爸爸了。于是徐静蕾刻苦练习书法,如今她的书法被很多人津津乐道。

  徐静蕾的父亲知道:用语言教化不如身体力行。想让孩子懂道理,家长就要少讲道理,多用自身积极的行为去感染孩子,才会起到正面的效果。李开复曾说过,“如果把管教当做是父母对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,在做父母的本质上,就注定要失败了。”他倡导父母用百分之三的时间管教,百分之九十七的时间做孩子的朋友。

  而要做到这一点,需要从改变父母的沟通态度开始。









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为什么你懂那么多道理,却教不好孩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