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486|回复: 0

日常饮食,警惕甜蜜的负担

[复制链接]

304

主题

32

回帖

0

精华

高级会员

积分
919
威望
73 点
资产
3049 金币
注册时间
2013-11-20
发表于 2018-9-24 15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糖类,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,对于维持我们的正常生理功能十分重要。不管是天然的糖类,还是添加的糖类,被人体摄取后,都需要转化为葡萄糖,进入血液,才能够被人体利用。作为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物质,它能带来愉悦的享受,当身体能量供给受限时,能快速帮助恢复体力,维持血糖稳定。适当的糖摄入,还能促进消化,有利于食物吸收。0 Y; z! u5 K3 Q1 e4 y/ a% G

6 }/ M, U$ `3 {$ M, Q  ~* i
6 {" p- y: ?% N8 ?) p: ]& _
不过,有糖的生活甜甜蜜蜜,不知不觉中你就有可能陷入“甜蜜的负担”摄入糖超标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呢?
* i6 U7 J/ ~# ~$ r! c
5 n9 G- ~7 S+ I1 G

; i7 |) d: y  M2 E# A4 S" m+ g; ?引发龋齿。吃糖后若清洁不彻底,会导致糖分滞留在口腔,引发蛀牙。; W; _0 F6 |- ~- d
诱发心脏病。大量吃精制糖可能导致人体摄入能量过高,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,从而引发心脏病。3 E* ]+ E( }3 e  K
患上脂肪肝。长期高糖饮食,会加快肝脏细胞储存脂肪的速度,导致脂肪聚集在肝脏周围,形成脂肪肝。
$ g) Q* M& u' n& A9 G& y2 B2 \引发糖尿病。一个人每天只要多摄入由精制糖转化而来的能量150千卡,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将会增加1.1%。如果已经是糖尿病患者,经常摄入糖危害会更大,引起并发症。0 J* @+ u7 p5 d; {
损伤记忆。摄入糖过多会让大脑变迟钝,甚至患上认知障碍症。美国权威专家曾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公开提出,糖好比另一种烟草,摄入多了如同慢性自杀,长期高糖饮食会短寿10年。
/ a# T% Y7 R; W0 ]2 j/ z6 ^
, P* L& a  Z; P4 ]
7 F* A+ k) u$ e" H8 g
另外,高水平的血糖,还可以直接提高机体患癌的危险性。让癌细胞长得飞快;让癌细胞长生不老;让癌细胞四处传播。而高血糖可以导致糖尿病和肥胖,而这两种疾病本身就是癌症的危险因素。+ x0 V# \/ }0 G) A' o( w

* r3 {! v0 S% F7 D: i% p3 u
  i% c# j* Y5 P, w* P4 A

+ O, J; }# k' S  q! e" U% L所以,日常饮食中“减糖”甚至“戒糖”就显得尤为必要,那要怎么做呢?; z3 z# W5 B0 ]* ]$ `" X
% l1 ]8 d! b' r* v: }: R

$ W; q' d0 O. Q# Q  O  y牢记50g摄糖上限,逐渐减糖控制摄入量。减少在外就餐次数,多在家吃饭能更好地控制摄糖量。吃新鲜水果代替甜食。烹饪时用陈皮、醋、柠檬汁等代替糖。学会看加工食品标签,白糖、砂糖、蔗糖等字眼排在成分中前几名的食品,一定少买!0 E, u* o8 [6 t+ c& d
对于普通人来说,日常饮食中的主食、蔬菜、水果就能满足每日糖分的需求,如果吃了其他含糖量搞得食物,最好减少主食的摄入。除了这些,你还要警惕那些不易发觉的“隐藏糖来源”。
2 l8 F. ]0 x) M5 ~4 a! J- a7 a在全球,68%的包装食品和饮料中添加了糖,这些“隐形糖”吃起来并不甜,但含糖量往往很惊人。薯片、虾条之类的膨化食品是“添加糖”最大的藏匿者。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糖,却不含膳食纤维,无法抑制血糖上升。一些花生酱每两汤匙提供一茶匙糖一茶匙。找出一个传播,列出简单的坚果作为一种成分,或者坚果,盐或油。调味坚果黄油几乎总是含有加糖。
# `3 G2 A# e! @# b, \+ c6 E, ]2 D在中国饮食中,糖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调料。比如红烧排骨、红烧鱼、鱼香肉丝大概含糖25~30克,红烧肉约含40~50克,八宝饭含糖80克左右。$ y/ z* N$ Q& p) L7 |
加工肉制品和番茄沙司、烧烤汁等调味酱里,也藏着不少糖。3 k, @/ u7 O, `9 ^
速冲粉糊类食品,市面上常见的有黑芝麻糊、核桃粉、红豆薏仁粉、莲子百合藕粉等,为提升口感,会加入不少糖,建议少吃。
此外类似雪糕、饼干蛋糕之类的食品也是含糖大户。

9 o  C8 Y/ U3 h) Q1 g' A8 k5 ~' V! S$ B2 s. z6 n, |9 O- G- w1 I1 k
* `  L/ ^2 Q2 \/ t6 e$ G
6 S/ G) y( k: u% K

& f7 v6 }4 c. y. ?; R2 Y: G
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广告合作(Contact Us)|关于我们|小黑屋|Archiver|加拿大伦敦华人网

GMT-4, 2025-4-18 16:43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